娑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娑婆”?大悲咒里的娑婆诃中的娑是读sa还是读suo?

娑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娑婆”?大悲咒里的娑婆诃中的娑是读sa还是读suo?

自从看了影视解说,有些老剧也给挖了出来,刷到2000年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想起了徐志摩给我印象很深的一首诗《海韵》,其中有这么一句写道:“在夜色里,在沙滩上,急旋着一个苗条的身影——婆娑,婆娑。”

“婆娑”,这个词怎么这么熟悉,同时也想起2019年韩国宗教恐怖电影《娑婆诃》。“婆娑”和“娑婆”有什么区别?而这出自《大悲咒》的“娑婆诃”又是什么意思呢?“娑”字的拼音是 suō,它是一个形声字,从女沙声,本义是指起舞的样子。在古代文献中,“娑”字经常用来描述轻盈、飘动或者衣饰飞扬的状态。例如,在《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中就有“脩初服之娑娑兮,长余之参参”的句子,这里的“娑娑”描绘了衣物随风轻轻飘扬的样子。“婆娑”则是指一种姿态或状态,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动作优雅、从容不迫或是枝叶扶疏的模样。

而“娑婆”,其实涉及到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佛教术语,另一个则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在佛教中,娑婆是由梵语Sahā音译而来。娑婆‌是“‌娑婆世界”的简称,意为“堪忍”。这个世界的众生能够忍受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及各种烦恼而不肯出离,因此被称为“堪忍世界”。‌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和挑战,众生安于十恶,能够忍受各种苦恼而不肯出离,因此也被称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另一方面,“婆娑”则是指一种姿态或状态,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动作优雅、从容不迫或是枝叶扶疏的模样。如宋代王禹偁的诗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娑婆。”这里使用了“娑婆”来描绘老松树枝条摇曳生姿的形象。大悲咒中的“娑婆诃”其发音可以是 suō pó hē 或者更接近梵文原音的读作 sūo vā hā。娑婆诃是指《大悲咒》上有十四个「娑婆诃」,每一个娑婆诃,都有六种意思;成就 、吉祥、圆寂、息灾、增益、无住。

在梵文中,“娑婆诃”(Svaha)确实有着吉祥、成就、息灾等多种意思,并且在许多真言结束时都会出现这个词。由于梵文到中文的转写存在一定的变异性,加上历史上的语音变化,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对“娑婆诃”的发音有所差异。但无论读作 suō pó hē 还是 sūo vā hā,都是可以接受的,关键在于念诵者的虔诚之心以及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