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一天,在中国三大古镇之一的东阿镇大集上,人们突然看到一辆奇怪的三轮摩托车,说奇怪,是因为这辆车的车把比普通三轮车的车把要高四、五十公分,而更令人奇怪的是,驾驶这辆车的人不是坐在驾驶座位上,而是站着开车的,只见他目视前方,除了两只手还算灵活地掌握着车把和手刹,足有一米八高的身躯直挺挺地立在脚踏板上,让人不禁捏了一把汗。此后的六、七年间,人们逐渐对这个站着开车的年轻人见怪不怪,而他不仅在东阿镇已小有“名气”,连周围几个乡镇和平阴县城的很多人也都知道,东阿镇有个人是站着开车的。他就是陈泽忠,那时的他,是一名有着 “不死的癌症”之称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你也许无法想象,如果一个人,从脊柱到腿部的关节都笔直僵硬无法弯曲,该怎样生活?不能转身、不能弯腰、不能下蹲,甚至不能坐着,从白天到夜晚,只能保持站立或者平躺两种姿势,该是怎样的痛苦?而更加痛苦的,还有不停地从骨髓中钻出的疼痛,每天在啃噬着人的精神和意志,在这样的打击下,有多少人在痛苦中一天天消沉。而陈泽忠,不仅靠着自己的勇敢和坚持战胜了病魔,还用他赤忱的心灵,帮助和温暖着无数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伙伴,更用他手中的刻刀雕刻出一片美好的艺术天地。 战胜病痛,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1972年,陈泽忠出生在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的苏桥村,儿时的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名普通农民,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他也享受着两个哥哥的呵护和陪伴。1991年春天,还在平阴县职业中专就读的他,经常感觉腰腿疼痛,特别是早上起来的时候,痛得尤其严重,慢慢地,他感觉从脊背到双腿都痛得无法忍受,不得不辍学回家治疗。此后的十二年时间,陈泽忠一天天在病床上度过,漫长的求医路上,光治疗费就花去了十多万元,花光了全家的积蓄还欠了九万多元外债。随着关节的融合,他也变得越来越像个木头人:脊柱和髋关节僵硬不能弯曲,只能直挺挺站着吃饭,哪怕掉在地上一根筷子,也要别人替他捡起来。一年年的治疗,一次次的失望,让他欲哭无泪,希望也变得越来越渺茫,直到有一天,他想到用自杀永远解除压在父母和哥哥们肩头的负担。在最后的关头,家人和善良的乡亲给了他重新站起来的希望和勇气,他们一边安慰、鼓励他,一边积极地为他东奔西走,求医看病,随着病情的稳定和好转,他终于放下了双拐,但由于髋关节僵硬变形,他依然只能直挺挺站着或者躺着。 病情得到控制后,陈泽忠开始走出封闭了自己十二年的小房间,但整天站在街边玩,又让他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特别是想到自己生病欠下的外债,他萌生了要自食其力的想法。2003年,在哥嫂的鼓励下,他借了2000元钱,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店。店开起来,进货是头件大事,因为自己不能坐,他想到了改装家里的那辆旧三轮摩托,把脚刹改成手刹,拆掉车座,又把车把加高,硬是站着把车开进了城里,随着他隔三差五地经常进城拉货,他也成了平阴县唯一站着开车 的“名人”。但是这种站立式的开车方式,毕竟有很多风险,有一次,因为自己操作不当,他的车不小心翻进路边的沟里,幸亏有很多热心的陌生人帮忙把他从沟里抬上来,并及时通知了他的家人,才使他很快脱离了危险。这件事让他一直铭记在心,并成为他后来回报社会的动力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终于可以平稳地开车了,生意也越做越好。到年底结账的时候,不仅还掉借来的2000元钱,他还赚了将近五千元,握着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把这个小卖店作为自己和社会沟通的开始,也是自己重新热爱生活的开始。 2004年,东阿镇残联介绍陈泽忠参加了免费的养殖培训班和电脑培训班。经过认真的学习,他掌握了养殖技术,还学会了电脑操作、制图、做动画。根据在“养殖培训班”学到的技术,陈泽忠继续开小卖店的同时又养起了獭兔。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和对獭兔的细心饲养,到2009年,他已经拥有400多平方米的兔场,存栏800多只,年出栏1000多只,他不仅依靠自己的能力偿还了近9万元的欠款,还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电脑。 有了电脑,世界就像打开了另一扇窗,陈泽忠透过这扇窗,获取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信息,并且通过网络,了解了更多关于自身疾病的知识,知道自己的疾病还有继续治疗的希望。2010年10月27日,他在北京做了双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成功后,他终于重新体验到坐着的感觉,而那辆陪伴他多年的三轮车也终于重新安上了车座。在北京的手术,花费了13万元,使得生活刚刚有所起色的陈泽忠重新陷入困境。县残联理事长宋庆常知道情况后,带上慰问金上门慰问,并多次打电话询问恢复的情况,使陈泽忠全家倍受感动和鼓舞。 回报社会,传递温暖爱心接力 回想自己一路走来,陈泽忠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说,自己能有今天,除了父母和家人的照顾,离不开各级残联组织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以及社会上众多好心人的关爱帮助。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把爱和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都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陈泽忠以他站立式的开车方法跑了40多里路到红十字会捐了200元钱,四箱矿泉水;此后,又通过民政所和网络渠道捐款150元。 2008年10月7日“九九”重阳节这天,为了给东阿镇敬老院的老人增加点快乐,他买了100余对健身球和适合老年人的食品送到敬老院老人们手里。此后的每年“九九”重阳节他都会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虽说每次送的东西都不多,少则六七百元,多则一千多元,但每种礼物都是陈泽忠精心挑选的,从老人们爱吃的豆腐、蛋糕、水果到日常用品和按摩车,每年都有不同。陈泽忠到残疾人文化从业创业示范基地从事雕刻工作后,基地的领导听说他七年坚持关爱老人的事迹非常感动,在2014年重阳节和陈泽忠一起去看望了老人们,同时这也是基地献给陈泽忠个人的一份敬意。很多孤寡老人把陈泽忠当做自己的孩子,每次见到他都亲热地拉住手不肯松开,陈泽忠也一边给老人们按摩一边教会他们使用康复器具,看到老人幸福的晚年生活,一种幸福感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养殖獭兔成功后,陈泽忠和同样搞养殖的好友闫允岱就想为比自己还要困难的残疾人做点事情。2009年助残日,由残联搭建平台,陈泽忠和闫允岱开展了向残疾人朋友送獭兔的活动,他们每人拿出两组最好的种兔,一组四只,两人共拿出16只优质獭兔免费赠送给残疾人。怕养兔户不会防疫,他们提前给獭兔做好防疫,把种兔送到西山村的残疾人的家中,并且留下了他们的联系电话,随时为养殖户解答问题。他们唯一的要求是,受助的残疾人一年后每户要再拿出四只獭兔送给更多的残疾人兄弟姐妹,这样的养兔“爱心接力”,既帮扶了残疾人,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又发展壮大了獭兔养殖产业。县、镇残联对这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他们举办了爱心接力捐赠仪式,并特地购买了獭兔养殖指导书送给每位受助者。2010年,陈泽忠和闫允岱每人拿出两组獭兔赠送残疾人;2011年,“全国助残日”期间他们又拿出24只獭兔,赠送给残疾人兄弟姐妹。几年下来,通过残联协助,陈泽忠他们以这种爱心接力的方式,帮助30余户残疾人养起了獭兔,既补贴了家用,也让残疾人兄弟姐妹真正实现了自食其力。2010年,陈泽忠与闫允岱一起被评选为“最美平阴人”,他们的事迹还被山东电视台报道。 华丽转身,开启崭新的雕刻人生 2011年,随着全村整体搬迁,陈泽忠的小卖店只好关闭,在政府支持下,他在县城申请了一套64平米的保障房。进城以后的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刚开始在城里开店,由于房租太高,他只经营了半年就关店了。后来,陈泽忠又卖过报纸,做过送奶工和各种临时工作,由于身体原因,很多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他也陷入残疾人就业难的瓶颈。 2013年5月18日,在第23个全国助残日,陈泽忠和一群残疾人来到位于孔村镇的山东省残疾人文化从业创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这一天,济南市“我的兄弟姐妹”油画、石雕专业培训班在平阴县绿泽画院有限公司正式开班。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残联工作的重中之重,平阴县残联经过多方考察,结合残疾人身体状况,与绿泽画院共同搭建起这座残疾人文化就业创业的平台。第一期培训班开设有油画和石雕专业,陈泽忠经过参观了解,最终选择了石雕专业,他觉得石雕工作强度不是很大,非常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培训班刚成立,他就与基地签订了培训协议。从来没有接触过艺术创作的陈泽忠,刚开始就坚定了要成功的信心,他认为,自己具备天生的吃苦精神,回想自己吃过的那些苦,石雕工作相对来说是件很轻松的工作,而且,看着工作台上那些普通的石料,就是自己从小在山上见惯了的石头,竟然在老师的手中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石雕作品,他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神奇魅力。正式学习雕刻之前,先要学习三个月的线描,学会在石头上描底稿后才开始操刀雕刻。雕刻用的钻头型号大小不同,而一个细小的纹路有时比头发丝还要精细,一天天的练习中,陈泽忠体会到,这除了是一件化平常为神奇的工作,还是一个磨练意志和耐性的好机会。为了尽快掌握雕刻技艺,陈泽忠除了上班时虚心向老师学习,每天下班后,还要钻进雕刻车间悄悄练习,有一次,他为了练习好一个精致的雕刻细节,一直忙碌到晚上十点多,从车间经过的董文杰院长看到后为他的刻苦精神深深感动,她说:“有这种勤奋的学习精神,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经过半年的学习,陈泽忠掌握了熟练的石雕技艺,并正式和画院签定了用工合同,当第一次拿到3000元钱的工资时,他重新找到了自己前进的目标和希望,有了稳定的收入,不仅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养活妻儿父母,他同时也为雕刻师这个职业感到无比的荣耀,这件工作不仅让他实现了人生价值,还让他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 在基地,陈泽忠是一个数得着的热心人,在食堂,他总是先帮着比自己不方便的残疾人打好饭;遇到坡道,他习惯顺手帮坐轮椅的残疾人推上去;而在残疾人宿舍里,他也成了没有头衔的宿管大叔,主动帮着大家打扫打扫卫生,往墙上钉个钉子挂个画都是他爱做的事情。而他的奉献精神也鼓舞带动了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榜样。 基地为残疾人组织了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陈泽忠和他的伙伴们每年都会在基地组织下去青岛、济南等地旅游、参观美展,助残日、节假日,基地还会组织大家聚餐、表演文艺节目,而为了提高绘画技艺,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陈泽忠还经常跟随大家一起外出写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每个月的月底,陈泽忠有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情,就是把自己这个月的新作品拍照传到网络空间,作为自己的工作存档,同时也算是在朋友圈中晒一晒自己的成绩,这也成为他的一件人生乐趣。 如今的陈泽忠,已经成为山东省残疾人文化从业创业示范基地的知名石雕师,2015年12月,他带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参加了在山东省文化馆举办的济南市残疾人文化艺术作品展,并加入了济南市残疾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工作稳定后,陈泽忠也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他在画院从事石雕工作,妻子专门在家带孩子。最让他欣慰的是,他还发现儿子非常有绘画天赋,就不断鼓励和引导孩子,经常带着他到基地学习绘画基础,每周六回家都要陪着孩子画画。2015年春天,他还在家里给孩子举办了一个小小的画展。 生活对于陈泽忠来说,曾经有过许多苦难,但是他一直用自己不屈的精神不断进取,努力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别人也许给他的并不多,但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着感恩之心的人,才更懂得尊重别人,尊重生命,也正是因为他对社会和他人充满感恩之心,他的生活才更加充满希望与快乐。祝愿陈泽忠的未来更加幸福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