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年的残疾人服务实践中,我发现,要做好残疾人服务,除了关注残疾人本身的能力提升外,还应当积极地为残疾人家属开启一扇快乐之门。近期在杂志上看到,一位父亲从一个因压力和疲惫,拿烟头烫残疾孩子的虐待者,转变成为合格的照顾者。这个转变的过程让我颇受启发。 残疾人家属作为照顾者,长期面对“不一样”的子女或长辈,外界的负面评价,内心的羞愧感,现实生活的压力无处排遣,他们往往将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到残疾人身上。因此,残疾人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应当帮家属重构生命的意义,让残疾人家属感受到与残疾人一起生活的快乐。而要开启这扇快乐之门,残疾人工作者要发挥两项重要作用。 第一,重构残疾人家属的能力和身份。残疾人工作者可以利用叙事的方法,挖掘家属过去和现在照顾过程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他们走出照顾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扰,建立“自尊、自强、自立”的形象。我街道有一位2岁多的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因一次生病家人疏于照料导致孩子智力受损,每次她妈妈来残联都表现出无望、抱怨、悲观消极的情绪。我们在服务中特别注重给她进行心理辅导,与她一起从过往的经历中去寻找残疾人的“闪光点”,重新找回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第二,构建残疾人家属的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残疾人工作者应当帮助家属建立好与其他亲属和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在危急时刻能够获得社会支持。例如,区残联为各个街道残疾人办理的“贴心一键通”服务电话,上面记录了家属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找到的资源网络。例如一位精神残疾人家属,在残联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制定了自己的“亲情号码电话卡”,卡上记录了其家属、街道卫生院、精神卫生院、残联办公室、志愿者等电话号码。她与每一位联系人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感觉自己比以前更有信心照顾好孩子了。另一方面,残联应当为残疾人家属搭建好互助网络和平台。创建一个平台作为残疾人家属的聚会地点,鼓励他们成立互助小组并自行开展活动,同时选出残疾人家属互助小组的骨干,让他们自己定期进行聚会,分享照顾的经验,疏导负面情绪,获得朋辈理解和支持。 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好的方法,残疾人工作者就能与残疾人家属一起徐徐开启一扇快乐之门,让幸福之光照耀每一个残疾家庭。 |